
云南省水利厅眼下进入了双线作战状态,一方面要在连续干旱的云南,“确保城乡供水和人畜饮水安全”;另一方面,面对即将来临的雨季,他们还要做好全省防汛工作。
2013年,冬春两季的大旱再袭云南,而眼下汛期的威胁又如约而至。水的制约,已经成为阻碍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民众基本生活的最大问题。
云南省水利厅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底,大旱致使333条中小河流断流、342座小型水库干涸,云南全省超过1200万人受到旱灾影响,其中343万余人、173万多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善治滇者先治水,云南主政者也在反思。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于今年四月份,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云南四年大旱教训深刻,必须痛下决心大干水利。
官方有此判断,是基于云南多年“工程性缺水”的普遍共识。不过,有研究者指出,在“工程性缺水”之外,云南还有“生态性缺水”的隐忧,而这背后,是各方生态意识薄弱的结果,更是破坏生态以求发展的思路所付出的代价。
缺水的症结
云南既是一个水资源大省,同时又是一个缺水的省份。
“进入冬天开始就不下雨,一直干到现在,也是没办法的。”昆明一位市民抱怨说,干旱严重的时候,昆明市区也需要分时段、分片区间歇性供水。
“干旱是综合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受大气环流影响,这是大家已经公认的。”绿色流域环保组织负责人于晓刚说,云南受西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为旱季,夏秋进入雨季。近几年印度洋暖流引来的西南季风减弱,无法为云南地区带来大量水汽,导致连续干旱的出现。
不过,这仅仅是造成干旱的一个因素。目前云南拥有的水资源量位居全国第三,但由于多山的地貌,往往会形成“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的状况。
“这些水资源需要大兴水利工程才能用得起来,一个小的区域想利用它就比较有限。所以云南的缺水是工程性缺水,时段性缺水。” 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段昌群说。
官方的说法是,云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7%,超过九成的水资源流经云南,但得不到有效利用。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对水利基础薄弱的云南进行改造,通过大兴水利工程,来解决“工程性缺水”的问题。
但在于晓刚看来,造成干旱大面积蔓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生态植被的破坏。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向来以森林覆盖率高著称。其中被认为是保存水资源的“天然水库”的原生态植被的大量存在,是调节云南生态水系统的重要环节。
“过去云南植被比较多,特别是天然林。按照林业部门计算,每亩可以蓄水六百立方米。”于晓刚解释,这主要是因为天然林的根系密集的植被,能够保存大量的水分。这种森林、湿地构成的生态系统,一直都是调节云南降水季节差异的最主要的手段。
然而,过去数年间,云南众多地区将原生态植被砍伐,改为种植橡胶、桉树和杉木等经济作物,使得森林的蓄水调节能力严重退化。而单一经济作物组成的绿色覆盖率,其蓄水功能是无法与原生态植被相比的。
加之如桉树、橡胶等经济作物有着“抽水机”的别称,树木水分蒸发量大于蓄积量,进一步造成植被覆盖区域蓄水功能的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云南森林覆盖率高达53%,天然湿地面积达3400平方公里。而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201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云南的原生林面积仅为该省森林面积的9%。在云南省53%的森林覆盖率中,很大面积是橡胶、桉树等经济林。
由于气候和地理上的特殊性,造成云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云南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原本是调节水资源季节差异的主要手段,而现在对这一生态系统的无序破坏,已经成为云南持续干旱的主因之一。
用水的难题
为了解决水的问题,云南省已把“兴水强滇”战略摆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尤其是在2011年国务院支持水利建设的“一号文件”出台后,云南大兴水利的趋势更为明显。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09年之前,云南的水利建设投资不超过20亿元,今年的投资则可超过300亿元。此外,预计投资700亿元的“滇中引水”工程,也已抵近国务院立项审查阶段。
事实上,云南省针对“工程性缺水”实施了一系列战略。自2009年以来,云南省已建成了157座大中小型水库,新增库容达到14.88亿立方米。
不过,在有些观察人士看来,大兴水利工程,用途主要在于解决工业项目的用水。而云南省境内人口的生活用水,需要换一种思路去治理。
“比如滇池,我小时候滇池是直接可以游泳的,现在有谁敢下去啊?”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观察人士表示,如果滇池没有受到污染,整个昆明乃至滇中地区的用水都可以从这里取,就不会出现“守着滇池还在叫口渴”的情况。
这是云南地区水体因为污染而无法利用的一个典型例子。为了治理滇池,云南省每年的投入数以亿计,至今日仍然不得不实施牛栏江调水工程,为滇池补充新鲜水源。而一切起因,是因为长时间对滇池地区环保监督的不到位。
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在云南省的九大高原湖泊中,仅有抚仙湖、泸沽湖水质达到类,其他湖泊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保护金沙江、红河、珠江等上游区域,也因为企业开发和发展,处于被污染状态。
“通过大兴水利工程来调节用水,只能解决工程缺水的问题,现在更重要的是治理污染。”上述人士表示,政府习惯用上马工程的方式来应对用水危机,这个思路需要有所改变。
|
评分
-
参与人数 1 | 经验值 +10 |
社区币 +10 |
人气 +1 |
收起
理由
|
昆明黄俊
| + 10 |
+ 10 |
+ 1 |
神马都是浮云~ |
查看全部评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