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沐英伐滇”群雕
转
“沐英伐滇与治滇
沐英(1345—1392),安徽凤阳人,明初重要将领。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
沐英率所部于洪武十五年进入昆明后,派东川侯曹震、宣德侯金朝兴分道进取临安路。通海是明军进取临安必经之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进入通海。当时,明军已按驻军编制总额的一定比例装备火铳,火铳是一种金属管状火器,类似于后来的青铜火炮。据《明会典》卷192记载,明廷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在每个百户所中,火铳手10名、刀牌手20名、弓箭手30名、枪手40名,其中火铳手占十分一。军队装备这样多的火铳,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通海县令张恩铭识时务,率士民出迎明军,使通海人民免除了一场炮火之灾。
明军进入通海后在通海设御屯田,隶属临安卫。其屯田范围,西逾河西,东抵宁州(今华宁),南连建水。屯驻军2228名(其中马步旗军387名,七分屯军1841名),舍丁(眷属)1325名,军役(预备役)1500名,合计5053名。按明制规定,驻军“军户”是“永充”的,并强制士卒随带家属,共同屯垦,不得改变,不得返回,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实行七分屯垦,三分戍守操练,即七人所种之粮除自己食用外还需供养三人之口粮。
沐英在带领队伍进入通海后,设置庄头,修筑城池,铁木工匠随之到达。历史上驻通海的元朝军队中,有兵器制造和修理工匠落籍于此,这些刀匠艺人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与当地回族、蒙古族、彝族的传统技艺相结合,年深日久,通海的制刀业在元明两个朝代得到了发展和提升,所以流下了许多精品刀剑。
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