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颜滤镜后,网红的真实生活是更加优越,还是各有苦衷?
网红经历了什么才成了现在的自己?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些疑问,甚至考虑过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成为网红。
01
朱一旦:扮演有钱人以后更有钱了
朱一旦真名叫「朱亘」,一说你就明白了「一旦」这个名字的来源。
初次见面,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将朱一旦代入到眼前的这个男人身上。但很快,你会发现不同——除了外貌,现实中的朱亘与朱一旦几乎是两个人。
他没有那么低沉的嗓音,不会动不动摆着一张脸,也不爱露自己的劳力士(那块表他已经买了 10 年),以及,从来不会内八字。
当你和他谈起这一点时,朱亘会表现出极大的赞同:「我和他一点都不像,完全不像。」他也不太喜欢这个形象,「怎么会喜欢那种人?」
在朱亘成为朱一旦之前,他是山东淄博本地的一位普通商人,家境殷实,「从小没为钱发过愁」,18 岁就被父母送到新西兰留学,回国后开始创业,从来没给人打过工。
工商信息显示他名下有 11 家公司(4 家已注销),其中一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为 3000 万元。那块劳力士不用说,当然也是真的。
不过,请你暂时忘掉那些你在商业杂志上看到的、惊心动魄的互联网创业故事,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三线城市的传统创业故事。
当朱亘从新西兰留学归来时,他肯定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差别。一开始他做贸易,跟人家谈生意失败,不理解,「凭啥?我东西好,价格又不高,为什么不给我做?」
后来他明白了,做贸易,「还不是吃吃喝喝、发发红包」。他很快适应其中,因为「环境就是这样,你不适应,就会被淘汰」。
但时间长了,这让他觉得「没意思」。什么都要「吃吃喝喝」,跟人谈工作是吃吃喝喝,见朋友也是吃吃喝喝。不去?对方还不开心。他觉得苦恼。
他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不断开拓新的板块。贸易做烦了,就做做化工。早些年他开过沙场,把河里石头打碎,用水洗净,就成了建筑用的沙子。
他还做过广告,甚至投资过一部网大电影,据媒体报道投了 300 万,只回本 2 万。
不过你不必担心,因为大多数时间,朱亘并不能体会到没钱的苦恼。他会缺钱,因为有几年他做投资总是亏掉。
但只要是钱的问题,就总能解决。费钱的项目,家里投点,也就做了。朋友有钱,也讲义气,凑个 100 万,也不是多难的事情。
「朱一旦」的开始源自朱亘决定做短视频创业。
2018 年,他拉着自己的初中同学、同样去了国外留学的王星越开了一家名为光曜联晟传媒的公司,招了一批人开始做短视频内容。
这帮人一开始并不清楚怎么做短视频。但朱亘不愿意放弃,他说自己对视频有点情怀,也有可能是之前投资电影亏得太多,他想要证明自己。
他决定放开了手脚让手下人去做,谁愿意做什么就去做。
公司内部成立了好多项目组,有做母婴的,有做搞笑段子的,总之这家公司在此后一年多继续生产着内容。但几乎没有什么起色,甚至一直亏损了一年多。
他的合伙人王星越不认同这种方式,「最后放养式的结果就是大家随意性特别强,谁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从管理层面上我到现在都不认可这种方式。」
但朱亘坚持己见,「内容你不放养不合适,要是天天画个条条框框定的很死的话,是出不来好内容的」。
不要期望「朱一旦」的诞生会拥有离奇的情节,也不要想着朱亘会在初期其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除了在剧中扮演朱一旦这一角色之外,整个创作过程都和朱亘没有太大关系。甚至,那个你熟悉的、缓慢又做作的旁白声,也不是来自他。
如果你能明白这部剧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底层视角的自嘲,你应该可以想象,它的创作者绝对不会是朱亘这样从来都不会缺钱的主儿。
那句著名的台词,「有钱人的快乐,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也不会是有钱人朱亘能够说出口的。
这些灵感都来自于朱亘的员工张策,出身农村,有些自卑,大多来源于贫穷。
GQ 杂志的一篇报道中提到,他现在的妻子向他表白时,张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害怕自己没有能力给到女孩好的生活。
不过,朱一旦故事的灵感的确与朱亘有关。
一次出差中,在杭州街头的微雨之中,朱亘戴着劳力士、背着 LV 双肩背包和张策一起骑共享单车,单价数万的奢侈品牌与每小时只需 1 元的共享单车带来的反差,让张策萌发了最初的灵感。
最初,朱亘并没有预想到朱一旦的成功。事实上,当张策把第一集的剧本拿给他看时,他也没觉得有什么稀奇。
但朱亘是一个好老板,他不会干涉员工的创作自由。当张策举着手机要拍他时,他会放下手头的事儿老老实实地配合。他也能容忍故事主角的名字是朱亘的拆分。
之后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
|
|
:IT007苹果客户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