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牵肠挂肚的考试!
每年的五月二十五日,是大唐中学招生考试的日子。
报名的虽然只有一千多人,但都是当地很有实力的尖子,学校每年只招收二百多名新生,只有通过这次考试的,才能进入这所收费相对低廉的贵族学校,因而竞争非常激烈,有时可以说是近乎残酷,不少学生因半分之差而与大唐失之交臂。
于是每当考试时,考生、家长以及相关人员都高度重视,丝毫不敢掉以轻心,随同前来陪考的就有四五千人之多。有的是夫妇两个领孩子来的,而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上了阵,更有甚者,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这个提吃的,那个拎喝的,这个拿钢笔,那个拿草纸……整个校园里是人来人往,如年末集市,如开春时的古会,热闹得很……校门外光是摩托车、小轿车、三轮车、自行车排了一大溜,遥遥的尾巴已经甩到了几里路外的公路边,卖汽水、矿泉水、雪糕以及学习用具的小商小贩,不用吆喝,生意就兴隆得很……天虽然晴得很,热得很,可人们依然是兴奋得很,只有个别的小学生显得稍有些紧张。说来也是,毕竟是考试吗,况且又是那么的重要,竞争又是那么的激烈。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心里没底。
临近入考场了,所有的家长都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或鼓励,或安慰,或劝勉,或提醒,此时的孩子,往往只有点头的份儿,因为爸爸交代了,妈妈还要交代,还有爷爷、奶奶……反正本已紧张得头脑有点发懵,大人嘱咐,也只有点头称是了。等进了考场,许多的妈妈仍不放心,提了包跟进了考场,替孩子找到座位,于核对了考号,又看看桌子,瞧瞧凳子,惟恐有一处不妥帖。
“放好准考证。”“还喝水吗?”“铅笔削好了,放在铅笔盒里。”“还要不要矿泉水?”“别害怕,细心点。”……
直到小孩子都听得不耐烦了,撅起小嘴儿,皱着眉头,一脸的不高兴,那些已经热得满脸通红,汗水淋漓的妈妈们,方仍不心甘地慢慢地退出考场,最后,向正组织学生入场的监考老师笑一笑,“孩子小,没出过远门。”
楼下空地里,树荫下,黑压压的坐满了人,手里不是提了水,便是拎了包……都在嘁嘁喳喳地议论着……
考试铃响了,孩子们在考场里聚精会神地答题。考场外,同来的陪考人,或站或坐,或聚或散,渐见安宁……烈日在无云的天空,无语地喷洒着热气,只在树荫下,楼房后留下一点点荫凉,给这些满怀希冀与不安的人们一点点立足之地,地上、树根,墙角处堆放着书包、水壶、提篮之类的东西……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走,考场内的孩子与考场外的家长,都一丝不苟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也许是天气炎热的缘故,也许是孩子年龄太小,没有经历过这种考试的缘故,也许是考题太难的缘故,有许多的孩子大汗淋漓,异常紧张,有的难为的流下了眼泪……做为一个旁观者,看着这些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小学生,心里说不出究竟是什么滋味?
说是喜吧,这些本来还在父母跟前哭闹、撒娇的孩子,能如此安稳地坐下来迎接这场考试,说明他们的确已经做好了用考试证明自己学业的心理准备;说是忧吧,如果一味地用考试这唯一的途径来培养我们的孩子,将他们桎梏于这个小小的圈子里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吗?小小年纪就要面对一次次残酷的考试,渐渐地体会到了人生就是一场由无数次考试组成的联考,你只有出色地完成了上一场考试,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的考试,否则,你就永远只能在已经给你规定了的位置上原地踏步走了。但是,这种只靠考试推动着的中国教育,我不知道它究竟可以培养出多少真正的人才?毋庸讳言,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就是不折不扣的选拔教育,中学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考上大学。这就规定了,现在的中学教师以及学生都要在训练题目的汪洋大海中与考试搏斗,所有的家长也势必把目光死死地盯在孩子的分数上。既然如此,只要选拔制度不加以改革,事实素质教育对所有的学校以及家长来说,都只能是好看不好吃的青苹果,因为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声誉和前途当作实验品,既然这样,素质教育永远都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
众多的家长,确实已经认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意识到留给孩子最宝贵的不是钱财而是知识和能力,缺乏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在今后的社会中,将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也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位置。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仁慈也最大度的父母,为了子女他们可以耗费尽自己所有的积蓄、时间和心血,在儿女面前,他们固执地认定——自己永远没有可以不管他们的时候,那怕他身居高位,腰缠万贯,做父母的总是在心底里牵挂着他们。所以倾家荡产供儿女读书的人数不胜数,是中国无数个家长用自己毕生的积蓄和心血滋养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成长,否则每年只有数百个亿的教育投资,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几千万教师,几千万教辅人员和几亿学生的国家来说,能干些什么呢?何况这数百个亿的投资大头又在高等院校呢?
考场外,骄阳似火,家长们依然地在树阴下,墙根边,耐心地等待着寄寓了他们厚望的孩子……
教育要发展,体制必改革。以后的教育将是各方面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从办学思想,到管理水平,从师资队伍,到硬件设施,从学生来源,到学生去向,都需要办学者有更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否则,必将是时代的落伍者,将会被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所淘汰。这些,学校自身就可以解决,但是,为什么教育系统的改革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呢?说到底,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也有很多体制以及政策问题,不是哪一个学校自己说解决就可以解决的,譬如,教师的选配,待遇的升降,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考试的科目和形式等。国家必须真正的将“科教兴国”的国策落实到实处,中国的教育事业才可能在不影响老百姓生活水准的前提下健康而迅猛的发展。这种落实除了有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外,当务之急是加大教育投资,尽快使我们的义务教育变得名副其实,不要只是紧老百姓的腰带,掏老百姓的腰包,把“义务教育”变成了公民必须尽的“义务”。凭心而论,真正的工薪阶层对于目前的教育收费标准也是难以承受的。从幼儿园算起,到大学本科毕业,一个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钱?我们国家的家庭即便是双职工,两个人的全部收入在去掉了其他必不可少的支出以后,到底能剩下几张钞票?这一组数字如果放在一起来看,谁都不难看出其间的差距有多大。何况这巨大的投入也未必难得到合理的回报,因为大学毕业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仅仅取决于是否有多大的才能——在中国,有很多报酬优厚的工作,是不需要什么才能的,相反那些需要真才实学的职位也未必就能拿到高薪,除非你去私企。更有甚者,倾家荡产,自己的孩子也未必就能考上尚且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的大学。尽管如此,所有的父母依然如故的倾其所有来支持孩子读书。是他们傻吗?不是,是因为他们明白,在中国,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有文凭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文凭肯定找不到好工作。难怪一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教育学博士深有感触地说——是重视教育的传统和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支撑着中国庞大的教育支出。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与考试制度再不改革的话,一旦这种传统淡化,一旦这种爱心长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一旦民众对现行的教育失望,那么中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的将是什么?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相比就显得是短期投资了。再好的基础设施如果没有了高素质的人,其投入与产出比究竟能有多大,会有多大,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改革之初花重金从国外进口来的先进设备,由于无人会用,最后变成一堆堆的废钢铁,就最能说明问题。这个道理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为什么我们国家却迟迟不能落到实处呢?这不能不从我们官员的选拔机制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上去找原因。譬如说绿化吧,种树与种草,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种草是权宜之计,可以马上见效,但未必划算和长久;种树是从长计议,但不容易立马见到政绩,自己辛辛苦苦种上的树可能要在自己卸任很多年才能见到成效。在这个矛盾面前,我们的许多官员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前者。许多官员之所以乐意把大把大把的钱用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不愿意用在教育事业上,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的许多官员做任何事,考虑的不是对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有多少益处,而是能给自己抓到多少政绩。
如果我们的国家能够将教育投资增加到与目前行政投资的额度的话——达到一千多亿,我想我们的民众就无须从牙缝里给孩子们省学费了,教育部门的很多事就可以不向老百姓伸手就可以自己完成了。
因此,笔者认为,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教育系统以外改起,即从我们的思想观念改起,从我们的为政观念改起,从我们的功利观念改起,然后再从教育系统内部抓起。这样的改革,表面上看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其实是一种“治病先治本”的思路和方法。如果不给教育系统的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那么所有的改革,都可能只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都只能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em66}{/em71}{/em58}{/em7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