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新主题
分享
开启左侧

乾隆四次东巡:换来中俄边境150年安宁

[复制链接]

乾隆四次东巡:换来中俄边境150年安宁

sysvg1 发表于 2011-4-20 12:31:56 浏览:  2002 回复:  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ysvg1 于 2011-4-20 12:32 编辑

文章摘自《与世界相遇》
  作者:周力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简介:《与世界相遇:近代东北叙事录(套装上下册)》讲述了:我国边疆地区,处四面八方,惟其东北,占据独特的地理位置,更以显赫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太多、太精彩的记录。东北地处东北亚中心,其……

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1711年9月25日),在位60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也是继康熙帝之后,清朝颇有作为的一位皇帝。
  他天生聪颖,自小受父亲雍正和祖父康熙的喜爱。
  乾隆帝勤奋好学,在汉人的儒家思想上造诣颇深,施政时多抓忠孝两道。
  他强调 :
  君者为人伦之极, 五伦无不系于君。
  臣奉君, 子遵父, 妻从夫, 不可倒置也。
  又说:
  尝闻以父母之心为心者, 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者, 天下无不睦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者, 天下无不爱之民物。斯言也, 人尽宜勉, 而所系于为人君者尤重。然三语之中, 又惟以祖宗之心为心居其要焉。盖以祖宗之心为心则必思开创之维限, 知守成之不易, 兢兢业业,畏天爱心。
  这种忠孝的思想,促成他在位期间四次东巡谒拜祖陵,以为臣民之表率。
  乾隆帝首巡
  乾隆帝崇拜乃祖康熙帝,即位后,多乐效康熙帝之为。
  乾隆元年(1736),即位之初,他就传谕大臣等,令修理盛京(沈阳)祖陵,以示孝悌。第二年深秋(10月),工程告竣令他十分欢喜。
  乾隆决定东巡祭祖,是其继位8年后。
  乾隆八年(1743)五月,他下达谕示:
  朕奉皇太后前往奉天,恭谒祖陵。择于七月初八日启行。一切应行事宜,著各该衙门先期备办。
  两个月后,七月初八(8月26日),他的车驾从圆明园出发,经密云到达热河避暑山庄。经过四天的调整准备后,七月十九日(9月6日),起驾前往盛京。
  乾隆帝首次东巡,选择的是祖父康熙帝第三次东巡时的路线。经中关、博罗河屯至张三营进入蒙古地区。
  蒙古48旗诸王公对其夹道欢迎,乾隆帝赐宴嘉奖众王公。之后在此地区行围狩猎,停留较久。之后从蒙古地区专至吉林,再到盛京。
  与康熙不同,乾隆帝按照三陵的年代辈分决定祭祀的先后顺序,并从此规为定制。他先谒拜了永陵,之后是福陵和昭陵。
  其活动的具体仪式均按康熙年间的定制而行,且规模排场更甚。
  对此次祭陵的主要活动地区奉天,他明确谕示:
  所有奉天府属钱粮,及各庄头粮石,俱已豁免。应纳本年豆米草束,免徵一半。其乾隆七年以前积欠,与七年分因灾缓徵之项,俱著该部查明,一并宽免……
  此次东巡,他还将盛京宫殿 的日华楼、霞绮楼、迪光殿、崇谟阁进行了扩建,使盛京宫殿的规模更加雄伟。
  乾隆帝二次东巡
  时隔11年,乾隆帝开始了第二次东巡。
  此时他已44岁,正值壮年。
  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初四(6月25日),乾隆帝奉皇太后之命从圆明园出巡。
  这次出巡路线仍同第一次大致相同,经热河由古北口出取道吉林,而后到达盛京。之后再从山海关返回北京。
  途经喀喇沁进入敖汉旗时,风和日丽,山绿水暖。乾隆帝想起11年前经过的敖汉瀑布,即兴赋诗《寄题敖汉瀑布水》:
  我爱敖汉瀑布水,
  今来路隔三百里。
  题诗睫眼十一年,
  飞注东流殊未已。
  睹物思情,不惑之年的壮岁帝王,感叹11载时光竟如“睫眼”之瞬。
  五月十四日,乾隆帝的车驾抵达敖汉王府。
  他接见了敖汉固山贝子垂济扎勒,亲往已故贝子罗卜藏的陵寝,洒酒祭奠。他还召见蒙古诸位王公,赐宴款待他们。
  在贝子王府附近,他牛羊肥壮,谷禾丰美,农牧兴旺,十分欣喜。即兴写下《巡狩贝子府》一诗:
  居岭分疆异,清尘洒道同。
  后先咸奉职,诚敬自由衷。
  渐见牛羊牧,仍钦禾黍丰。
  时巡慎候度,继序念戎功。
  对敖汉当地官民奉职戌疆,兴牧丰禾表示赞赏。
  之后,乾隆帝一行经土默特、奈曼,入科尔沁旗内,于八月七日到达吉林。他率领文武百官,在小长白山祭祀了长白山神,在温德亨河祭祀了江神,还在龙坛山封了“封树神”。
  在吉林郊外行围后,他对吉林将军、副都统以下当地官员兵丁进行了不同赏赐。
  九月初五(10月21日),抵达兴京,对永陵进行拜谒祭祀,九月初十日抵达盛京,先后对福陵、昭陵进行拜谒祭祀。
  十一月十一日(11月24日),乾隆帝奉皇太后之命,归返北京。
  此次东巡历时153天,是四次东巡中时间最久的一次。规模和排场较之上次,更加宏大。东巡路上所经州县,全部“蠲免本年应征地丁钱粮十分之三” 。
  乾隆帝第三次东巡
  乾隆帝的第三次东巡,是在他68岁高龄时,乾隆四十三年(1778)仲夏。
  这一年的七月二十日(9月10日),他由从京城出发,经山海关出关。在辽西杏山驻跸时,他在东大营行殿,召见了蒙古各部王公,给予赏赐。
  尔后,渡过辽河,八月下旬他先至永陵行大飨礼,拜谒祭祀,八月廿二日(10月12日)到福陵,廿四日(10月14日)到昭陵行大飨礼拜谒祭祀。
  因此次出巡,尚处大行皇太后服丧期间,因此乾隆帝降旨,沿途取消围猎和宴会。
  其间,乾隆帝谕令:
  奉天所属府州县乾隆四十四年地丁正项钱粮。盛京户部各庄头本年应交仓粮一万余石亦免其交纳……所有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属军民人等,除十恶死罪,及秋审情实各犯外,其余已结、未结、一应死罪,俱著减等发落。军流以下,悉予宽免,用昭肆眚施惠至意。  
  年近古稀的乾隆帝,在东巡中,深感创业不易,他深深地眷怀大清在辽沈的发祥重地。
  九月初一,他下达谕旨,阐述了大清开创时的艰险,提醒子孙后代切记:
  “盛京为根本重地,发祥所自,后世不可不躬亲阅历”。“凡我子子孙孙, 绍登大统者, 可不体朕志以为志, 眷怀辽沈旧疆。”
  同时又警告臣工说“ 或我子孙, 尚知遵联此旨, 欲往陪京。 而其时无识之臣工, 妄以为人主当处法宫, 综理庶政, 不宜轻出关外。 此即我朝之乱臣贱子, 当律以悖命之罪, 诛之毋赦。”规定“嗣后每阅三年, 即派皇子二三人恭谒祖陵,……无负联谆切垂训之意。”
  九月廿六日(11月14日),乾隆帝驾车回京。此次东巡较之前两次路线大为缩短,加之无围猎设宴,仅用时66天。
  乾隆帝四次东巡
  《四库全书》修成后,乾隆帝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进行了第四次东巡,也是他在位期间的最后一次东巡。
  这次东巡的目的,是为了盛京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溯阁建成后,举行庆祝活动。
  此次东巡于五月廿四日(6月23日)从圆明园出发,在热河停至八月十六日(9月12日)后向东行进,经朝阳等地进入盛京。
  所有经过直隶、奉天、各州县。著蠲免本年地丁钱粮十分之五。
  除按惯例隆重祭祀了先祖的三陵外,他还亲临克勤郡王、功臣杨古利、费英东、额亦都人的陵墓前酹酒祭祀,还派遣官员对亲王舒尔哈齐、功臣图尔格等四十处陵墓进行祭祀。
  九月廿二日(10月17日),乾隆帝离开盛京,前往山海关内的清东陵拜谒,之后十月十七日(11月11日)车驾返回京师,结束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东巡,也是盛世下的清帝最后一次东巡。
  这次东巡前后用去四个月的时间。
  简论:
  清代康乾盛世东巡,意义重大。清帝通过祭祖怀远,来考察民情,部署军事,赏罚官员,督促治政。对盛京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在东巡中,清帝联系蒙古各吊牌部落的王公贵族,巡查边地,建立防御和对盛京地区皇家建筑加以修整,减免沿路各省县的赋税,体察人民疾苦,应该说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康熙帝在第二次东巡中,通过视察吉林边备,敏锐地察觉到沙俄侵华犯边意图,及时组织部署了雅克萨之战,将入侵的沙俄军队一举击败,逼使沙俄与中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换来了中俄边境150年的安宁,功绩赫然。但是,也应看到,盛世时的清帝东巡,其过大的声势排场,仪式上的奢华铺张,使原本丰盈的国库,日渐贫弱,甚至祸及子孙。

kgsyj 发表于 2011-4-21 15:55 显示全部楼层
深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默心 发表于 2011-4-20 14:15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把整个民族彻底奴才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