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新主题
分享
开启左侧

“微博艳照事件”的大背景以及小背景

[复制链接]

“微博艳照事件”的大背景以及小背景

91300 发表于 2012-5-30 17:14:48 浏览:  3645 回复:  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某人申请“美国西太平洋野鸡来约炮军事学院”博士学位的博士答辩论文。该文详尽描述了三国演义的前因、后果以及他们是如何穿越到隋唐的。欢迎水军前来打假。

我要说的,是这一微博事件的两个背景。之一为大背景,之二,逻辑推理很好的同学应该能够推算出来,就是小背景。


大背景:三国演义,“二战”爆发


21世纪之初的中国互联网世界,进入了风云诡谲的三国时代。

三国中的老大,历史满分的同学都晓得,是魏国腾讯。

IT及格的同学也都知道,腾讯的老板是魏王马化腾。因为姓氏的关系,他一度想请皇帝工信部把魏王改为马王,可他身边一位历史知识相当了得的幕僚告诉他:“三国是魏蜀吴,不是马蜀吴,您要非改为马王的话,历史都要改写,咱们回背上篡改历史的骂名。”马化腾只得作罢。

三国中还有一个国家,学物理的同学可能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叫蜀国新浪。蜀王是中山靖网之后,皇家血统。它也一直以中国互联网的代表人物自居。

数独专业的同学应该清楚,三国中的第四个国家,名叫吴国百度。吴王的名字叫李什么宏,记忆力很好的同学都记不住他,于是叫他李百度。

这样,三国中的四个国家(嗯,我没计算错吧?),就这样把互联网三分天下了——


魏国腾讯,定位于IT,做交际工具,特色是服务意识强、山寨意识强,最强悍的战斗力来自海量用户数。

蜀国新浪,定位于媒体,做内容,特色是内容,战斗力来自内容。

吴国百度,定位于搜索引擎,做搜索,特色是技术,战斗力来自服务器。


最初,他们相安无事,因为火力网没有交叉,各做各的。腾讯做聊天产品,新浪做新闻,百度做搜索。

在各自的领域,这三个国家以大欺小,成为霸主。

腾讯最初的主要对手是MSN,MSN在中国水土不服,处于严重劣势;新浪也曾觊觎这块市场,聊天室很火爆,甚至还推出了UC聊天工具,但很快聊天室就半死不活,被QQ群取代。UC,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它是死是活。

QQ独霸中国。新浪蜀国军师诸葛亮于是收回了灭掉魏国、恢复汉室的想法,放弃了和腾讯在聊天工具方面的对抗。


新浪集中精力对付和自己定位相同的搜狐。张朝阳忙着爬山,爬着爬着,就被新浪给甩到后面了。


最纠葛的是吴国百度。那几年,他遭遇了南方蛮族谷歌的极大困扰。双方势均力敌,百度勉强占优。李百度当时很担心,再这么撑下去,一旦自己在搜索上处于劣势,魏国和蜀国弄不好就联手吃掉自己。所以,他动用各种手段,全力反击。感到水土不服的谷歌觉得自己的歌权在中国缺少保障,选择退出。


这样,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成了老大。内部统一了,老大的眼光,必然向外。于是,三国之间,开始出现火力交叉。

这种交叉,最初并不明显。因为他们都很清楚,互联网时代生存的第一前提,是“做强主业”。新浪的内容、策划,越来越突出;腾讯的注册用户达到了惊人7亿;百度的老板比前面两个都有钱。

当腾讯依靠自己超强的山寨意识、服务意识和高达7亿的用户群,轻松灭掉了开心农场等新型互联网公司之时,新浪还在鄙视讽刺偷着乐;后来,它渐渐发现用户数量才是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最强大力量,变成了羡慕嫉妒恨。

7亿注册用户,数量相当于大半个中国的人口、3个美国的人口。考虑掉重复注册、一人多号的情况,砍掉一半以上,用户也高达两三亿。太惊人,太惊人,直接惊死人。


超级庞大的注册用户数量,让腾讯轻松拥有了自己的媒体——腾讯网,和新浪网正面交锋。但毫无疑问,在媒体竞争上,腾讯网根本不是新浪网的对手。

此时的新浪,依然把自己定位于媒体公司。它忽视了一点:腾讯7亿用户群,完全可以成就国内最大的媒体。或许,通过腾讯“秒杀”开心农场以及某些游戏公司事件,它早就预感到了危险的存在,但想不出好招儿,无能为力。


2010年前后,事情有了转机。新浪找到了突破口。蜀王很兴奋,也很忐忑,因为当时他还没料想到事情会发展得那么大,也预测不到今天的结果。

那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微博他爹——“推特”出生了。新浪的用户群集中于电脑,而这种新鲜事物,可以让新浪的手机用户空前增长。用户增长得越多,腾讯庞大用户数对自己的威胁就越小。

所以,在很多人还不知道“推特”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新浪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怀孕,几个月之内就让“推特”有了中国儿子。蜀王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微博,取“微微勃起”之意。

“推特”很生气。DNA亲子鉴定证明这个孩子是自己的,可蜀王甘心戴绿帽子,非说就是自己的。


推出之时,新浪对竞争对手有过分析。当时,他们以为自己媒体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搜狐,会第一时间跟进。没想到,张朝阳忙着爬山,山上手机信号经常不好,没搞清“微勃”是个什么东西,以为新浪进军春药产业了,没在乎。等他认真研究完,下令跟进的时候,晚了。

新浪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出现了:魏国腾讯,迅速跟进,腾讯微博在新浪微博出现之后,迅速出台。


新浪蜀王很生气,骂了一顿诸葛亮,说诸葛亮分析失误。诸葛亮当时分析说,魏王马化腾是个慢性子,做事情,都是等别人把市场培育好了,桃树栽好了,桃子熟了,他才会不慌不忙利用自己庞大的用户群来摘果子。所以嘛,魏王马肯定不会马上跟进微博,必然会等到咱们的用户群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会上微博业务。

蜀王后来严肃指出了诸葛亮的一个错误:你当微博是玩游戏、开心农场啊?谁的好就来玩谁的啊?微博是个媒体,目的是发布信息,谁用上了就是谁的,只要信息发布快就可以了,忠诚度比游戏要高得多。蜀王还用自己的老婆打了个比方:微博就好像一个女的,谁上了,这个女的就是谁的了。


魏国腾讯和蜀国新浪,最正面的厮杀就此开始。

可以说,2010年,微博的出现,是三国大战的导火索。腾讯和新浪率先交锋,阵地就是微博。

新浪微博抢得先手,起初占优;腾讯利用庞大的用户群以及飞人刘翔等明星,后发制人。


小背景:微博战场 暗渡陈仓


新浪和腾讯进入正面交锋之后,憨厚的蜀王专心致志地和腾讯在微博、网站两个方面交锋。网站方面,新浪一股独大;微博方面,腾讯虽然借助于QQ看上去数量比自己多,但新浪一直坚称自己活跃用户更多。一个五百半,一个二百五,平分秋色。

没想到,魏王诡计多端。他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七计,学生物的同学都知道这一计叫什么——叫暗渡陈仓,俗称虚晃一枪、扎你两枪。


时间大概是2011年年中,或者更早一点,魏王马化腾召开了一次伟大光荣正确的秘密会议。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这次会议在最后一天秘密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史称“遵义会议”。

魏王在总结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政军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之后,屏蔽了身边的KTV服务员,向自己的幕僚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开发一款新软件。

什么软件呢?魏王喝了一口南湖水泡的茶,慢悠悠地说:“一款聊天软件。”

幕僚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满怀深情地望着眼前的金将军。“我们不是有QQ了吗?干吗还要重复开发相似的聊天软件呢?”

魏王潇洒地甩了甩头发,目光深邃地望着南湖岸上的一只垃圾桶,耐心地说:“QQ软件,基于电脑;这款新软件,基于手机。”

一幕僚唯唯诺诺地说:“QQ上不是很多鸡吗?”

魏王怒道:“基与鸡不可得兼!汝舍鸡而取基乎?”

幕僚又问:“QQ早就登上了手机,用户也很多啊。何况,在手机上我们还有微博。”

魏王打了个比方:手机QQ的用户,都是来源于原本就拥有QQ的用户。我们的用户数量并没有增加。使用电脑上QQ的用户和使用手机上QQ的客户,就好比一个水库里的水,从水库(电脑)流到河里(手机),从上往下流;而开发的这款新软件,是从下往上抽,先在河里(手机)攒水,有的可能抽回到水库里(电脑),也有的就一直在河里,是单纯的手机用户。

也就是说,这款软件,最不同于QQ的特点,就是可以成为单纯在手机这个移动载体群中流动,它可以完全脱离QQ独立存在;或者可以说,它是“手机上的聊天工具、手机用户群中的QQ、手机中的战斗鸡”。

智商超过120的人,对这个说法都比较难理解。

幕僚的困惑是:手机本身不就是个聊天工具吗?再开发一款手机专用聊天工具是否画蛇添足?如果不想打电话聊天,短信、飞信不都是很好的手机聊天工具吗?

对这个问题,魏王的评价是:人心眼、猪脑子。

“短信聊天的前提是什么?号码!不知道对方手机号码你能聊天吗?这款新软件的最大特点,就是——不需要认识,就可以聊天!”

没错,后来它生下来了,魏王给它取了个名,叫做微信,目的是纪念冤死的韩信。


这次秘密会议召开的时候,新浪还在专注于它的微博、微博、微博……和腾讯你争我抢。最大的抢夺阵地,是手机市场。此时,让中国人真正认识了什么叫做“手机上网”的苹果手机,已经风靡世界。

这也迫使双方更加重视手机市场的争夺。在手机市场,憨厚的蜀王依然专注于微博,他觉得自己能在移动互联市场开疆拓土的利器,就是微博。

各种各样的手机,各种各样的客户端,蜀王很专注,腾讯也很警惕,你追我赶,不相上下。

事情,在2012年3月,出现了重大变化。


蜀王其实很关注魏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很正常嘛。可他又不好意思直接关注魏王,于是下令让新浪微博设计了一个“悄悄关注”的功能。这样,他既可以迅速察觉魏王的动向,又不失脸面。

这就是新浪微博“悄悄关注”这一特异功能的来历。


2012年3月29日凌晨,4点左右,习惯了夜生活的蜀王正准备睡觉,忽然发现魏王马化腾发了一条微博:终于过亿了。

蜀王睡意全无。过亿?什么过亿?查查,马上查查!

这一查不打紧,蜀王冷汗都冒出来了:居然是微信用户过亿!


话说,新浪蜀王为什么对微信如此担心呢?这要和新浪、腾讯的不同客户群说起。

新浪因为自己的皇家血统,对腾讯骨子里有点瞧不起。而且,它对自己的用户也很有底气。因为新浪的注册用户品质比较高,“成熟人士”较多,年龄段以中年人为多。这种用户构成,无疑对广告市场是有诱惑力的。

腾讯的用户,最初是年轻人、潮人比较多,偏向感性。但是,懂点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年轻人是会长大的、成熟的,消费能力也是会提高的。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腾讯庞大的用户群,让它这个弱点显得可有可无,无所谓。即便如此,腾讯还是非常警惕,对自己的客户群进行引导。

为平衡年龄结构,玩电脑的退休人士成了腾讯进攻的方向之一。所以,最近几年,你渐渐发现,公园里晨练的老头老太太,动不动就相互交流一下QQ号码。

这其实一点都不滑稽。腾讯其实很想像小三一样,一把就把新浪客户中的“中年成功男士”夺过来,但不现实。这些人,整天忙得要死,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打电话,有的甚至短信都不会发。你让他用QQ,基本不可能。

但是,一旦这些“成功人士”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了QQ不说,爹妈居然也有了QQ,他会十分吃惊,感觉自己严重落后于这个时代,成了民国人士。这是腾讯制造的假象,但很管用。为了避免回到民国成为自己的祖宗,很多“成功人士”不得不认真研究QQ。


而微信,更是腾讯争取这部分人群的利器。因为它连字都不用打,可以直接输入语音。

在蜀国吴国看来,微信更要命的一点在于:它所产生的新用户,有很大一部分不用来源于QQ用户,可以在手机这个庞大的群体中直接产生。

化学课代表告诉我们,三国之后是两晋。西晋是移动公司,东晋是联通公司。如果微信在移动互联市场上发展壮大,那么,它就会避免被两晋取代,直接进入南北朝,从而达到篡改历史的邪恶目的。

也就是说,当新浪还在微博上纠缠之时,腾讯已经借助微信,暗渡陈仓了。

微博既可以用于手机,也可以用于电脑,但现在还基于电脑;微信是另一种QQ,可以脱离电脑,独自在移动互联世界遨游。

从血统上讲,新浪比腾讯更想直接进入两晋,实现统一。它没想到的是,自己通过微博踏进去了半只脚,腾讯却直接跳进去了。一旦微信成为移动互联世界中的QQ,一旦它拥有了庞大的客户群,新浪再怎么追赶,都将无济于事。

更令蜀王痛心的是,在移动互联市场,微信触及了新浪引以为豪的“品质用户”——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可以没时间上网、用电脑,但他们离不开手机。

而手机上只要有了这么一款聊天软件,就有了被他们下载的可能。一旦他们用上了微信,新浪即便同样开发出一款“完全基于手机、脱离电脑”的软件,又有什么用?

更可怕的是,微信用户居然在新浪没注意的时候,蓬勃发展,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用户过亿!

这1亿,可能大多是原有QQ用户。但它的特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出现很多“没有QQ号”的用户——而这批用户,很多和新浪的“品质用户”重合。


所以,记住2012年3月29日,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节点。魏王马化腾发布的消息,让他直接入主两晋成为可能,新浪蜀王却只通过微博进去了半只脚。

蜀王很生气。下令反击。

首当其冲的,就是已经踏进了“移动互联市场”的新浪微博。蜀王要求新浪微博全线出击、加大策划力度,在影响面上要全面盖过腾讯微博。

既然微信让你捷足先登了,微博业务上,必须盖过你。

所以,4月开始,新浪微博出现了一系列的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中,不难发现策划的痕迹。

蜀王后来开始考虑一个问题:炒作的话题如果显得琐碎、无趣了,会让人觉得新浪微博是个垃圾场,影响形象,也稳定不了高层次的用户。于是,他下令提高策划的主题,找点积极的、有爱心的、反映社会公益的策划,以便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

于是,小鲁的事情准备被作为一个典型推出。这本是好意。如果操作得当,能实现双赢的理想结果。可惜的是,中间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微博的操作者传递了一些模糊不清甚至差错的信息,媒体据此寻找,结果“查无此人”,导致了后来的被动局面。
ohinnoway 发表于 2012-5-30 18:20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unke 发表于 2012-5-30 17:54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得手机者得天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hdhh 发表于 2012-5-30 17:44 显示全部楼层
各个角度看问题是不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