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土静悄悄的伦敦奥运俨然成为一场中国盛事。开幕式前十几个小时的晚会、直播,加上派去伦敦的2000多名中国记者,占全世界奥运记者的1/3,恨不得把志愿者的条形码也拍下来。 这种积极来自于4年前自我感觉还算良好的北京奥运,并带着且看伦敦怎样超过我们的内心活动,直到伦敦奥运宣布开幕之前,就还算是北京时间,是的,张艺谋的庆功宴开得太早了,伦敦奥运开幕式才是给张艺谋的打分。 当它露出真容的那一刻,有条不紊地演进时,这种躁动而主动求对比的声音终于沉静了。对比的问题一下子不存在了,这是两个世界的事情。英国人没有拼投资、没有拼人手、没有拼脸蛋多漂亮、没有拼声光电,所有我们准备好的供对比的维度都不存在。 希腊人用水为场地打上了底色,中国人用人为场地打上了底色,英国人用草为场地打上了底色。叙事由田园牧歌的近代前夜展开,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一一呈现,日不落帝国回忆了,但也控诉了自己,羊吃人、黑暗的撒旦磨坊,直面历史、反思历史并且展示给全世界,一份碾压了所有已准备好的讨伐的自信。 自信不是用钱堆成的,丹尼·博伊尔仅用北京奥运1/30的费用就讲述了一段有担当的历史、一个有条理的故事,而不是如张艺谋把中国元素像糖果一样放在一个大塑料袋里就行了,充满了堆砌感,而没有逻辑感,让人眩晕的是华丽的视觉轰炸。 自信不是用宏大叙事堆成的,地铁里的一见钟情,躲在被窝里看小人书的孩子,这么琐碎的生活情景都入戏了,而不是大型团体操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我们被提倡的生活是大白天打着手电看语录的雷锋,我们现实版的生活是英国女孩的手机可以“丢”在地铁的车座上,给男孩一个机会,中国就比谁的手快。最后,只能用LED微弱的冷光来替代人情的温暖。 自信不是只用“正面”堆成的,为历次战争中的死难者默哀,为伦敦地铁事故中逝去的人建记忆墙,穿着工业革命的破衣服,还有凶神恶煞的伏地魔(或摄魂怪),憨豆放的一个响屁,这么晦气的事、不美好的事也能搬上如此喜庆的场合。我们会将“7·23”动车事故、“7·21”北京水灾的死难者摆上台面说吗,北京奥运会对“5·12”的处理也仅仅是汶川男孩林浩与姚明一起举国旗入场,这么隐晦,就怕添乱。 还有粉色系、萝莉调的英女王一口倍儿标准的英国伦敦腔:“Good evening,Mr. BOND。”脚底下两只柯基在打滚。站在街边的丘吉尔雕塑仰望女王的飞机从头顶掠过,女王应该对邦德说了句:you jump,I jump。她要真是刚从飞机上跳下来的,这就是史上最牛逼的奥运会开幕式了!没有之一!不说厚重,只说幽默,北京就傻眼了。 伊能静说:“光明正大的缅怀歷史伤痕……妖魔鬼怪、拿最高领导开玩笑、炫耀医疗系统的优秀、迷幻露骨的摇滚乐~这~这该是一个审批不过的节目啊。” 当然,我们迄今连政治漫画都不流通。 有时我们要求更严,不仅正面,还得漂亮。张艺谋因为长相的原因搞了次“杨声林代”的双簧,这让两个小女孩怎样认识这个世界?顺便提一下,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小屁孩在弹簧床上乱蹦,真实的胖护士在照看他们,歪瓜裂枣的大叔在唱国歌。几乎每一幕都有残障人士参与,在北京只能从残奥会开幕式看到他们吧,从这点上,伦敦完胜北京。 据说,朝鲜只允许长相好的住在伟大首都。 自信不是一天堆成的,奥运会使北京成为全世界的瞬时中心,这是宣传形象的好机会,可是我们也只是在追求瞬时效应,开过就荒废了,无论场馆还是被捧高得无以复加的奥运精神。一场开幕式对文化的所有展示,都在日常进行了铺垫,这些铺垫在007系列电影中、在披头士的唱片中、在电影《哈利波特》中、在地铁屏幕中憨豆的默片中,在满街跑的MINI COOPER中,在熬夜看英超中……都完成了。有人感叹:工业革命,《烈火战车》,Mr. Bean,英音, 女王,007,卓別林,哈利波特,Peter Pan,披头士滚石群魔乱舞……看伦敦的开幕式怎么就好像在回头看我逝去的青春啊。是的,你不仅吃下了英国文化,而且它组成了你的血肉。 我们也在输出,有叙利亚代表队穿的阿迪王,有埃及代表队穿的山寨耐克、拉链上是阿迪的logo……我们的国家形象也在我们的输出中塑造。 自信不是用一张张华丽的皮表堆成的,无实质的美丽宣传就是一张画皮,风一吹就露底。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让我们想起了“油和米”,向WWW(万维网)发明人蒂姆致谢让我们想起了GFW(国家防火墙)的缔造者方浜兴,我们不知善待国民就是国家形象,我们不知GFW不只是反WWW,而是反文明。 两个开幕式,一个是威权体制的作品,一个是自由体系的作品,这才是差异的冰山之下。 北京奥运只是展示了中国的肌肉,而不是中国的文化。
现在,已经能够理解罗格对张艺谋作品的评语exceptional背后的含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