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庸小说的结尾 看到有谈到金庸小说的结尾,在下有些想法也想谈一谈.相对来说,长篇小说结尾的重要性比起短篇来要差得多,其结尾"出彩"的例子也少得多.尤其中国传统小说的结尾大多不能令人满意.仅就四大名著来说,"三国"诸葛死后,已无大戏;"西游"的精彩处在大闹天宫,其后取经七十二难有一难不如一难之感;"水浒"的结尾之差是有目共睹的,以致腰斩的金批本广为流行,其实以一百单八将聚义为尾,一样不能算高明;至于"红楼"的结尾更是硬伤,高续素来被视为狗尾,我想即使曹雪芹原作也未必太高明.(其实我觉得高鄂的续本并不算太次,至少对前面的伏笔都有较合理的回应;许多人在续红楼,都比它差得太远,所以又有高本其实就是曹氏本人所作之说.闲话,不表.)回过头来说金庸.金庸小说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是"大气",小说写得气势磅礴,而且结构相当严谨,不象多数武侠作品,放得开,收不拢,对前文千万条线索,大多能在后文给一个较合理的交代.但金庸小说也向大多数中国长篇文学一样,(恕在下才疏学浅,对外国长篇接触太少),并不以结尾为长.有时还会在结尾处出现一些败笔.
金庸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的结尾就不太好,红花会气势汹汹而来,但雷声大,雨点小而去.其实最后乾隆已在红花会掌握之下,势将必亡,但历史上乾隆却好好的当了60年皇帝,在解决自己创造的这个死扣时,金庸只好使用了"紧急障眼法"(董千里语),将方有德推了出去,救了乾隆一命.事实上,方有德实在不应在此时进宫,带周仲英的单传外孙晋见更是没有道理.现在想来,当初天津与香港合拍的"书剑"最后将红花会大部以洋枪杀死的结尾,好象更合理,又具悲剧色彩.
在下最喜欢的两部书"笑傲"和"倚天"的结尾也都不算精彩,都给人一种草草的感觉.倚天中朱元璋的计谋确实不太高明,但或许骗张无忌这种可以欺之以方的君子还是可以的,更何况无忌没有丝毫政治野心;但作为一代雄主的明太祖既然可以杀韩林儿,为何不敢杀张无忌?反正事后大可安上一个罪名,或者秘密处决.他当然应该想到万一计谋败露,以无忌之绝顶武功,刺杀他岂非易如反掌?冒这样大的危险,实在不是象朱元璋这样的人应有的行动.
笑傲结尾任我行之死也有为收尾而写的感觉,相当突兀.不过象萧炽兄所指,其中是有其寓意的.但这样写应算不上太高明,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审美意义.类似还有"连城诀".以万圭引走群豪,以使万镇山取宝之计形同儿戏;戚长发师兄弟互杀一节也显得人为雕琢的痕迹太重;最后大家一齐发疯的场面就更加缺了一些含蓄.
当然,金庸小说结尾也还有不少较为出色的,毕竟金庸受现代西方文学的影响也很大."白马"的隽咏,"雪山"的悬遗都给人以无限回味."碧血"的结尾也算独具匠心,以李自成杀李岩与最初的崇祯杀袁崇焕相对照;以张朝唐遇闯兵打劫与开头遇明兵相呼应,对主题是一种深化.不过在下认为,最好的还是"天龙"的结尾(虽然"天龙"的通篇结构差一些):萧峰自尽给人的巨大震撼尚未结束,阿紫与游坦之随后又相继殉情.高潮之后,看似闲笔的慕容发疯却将"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题旨再次点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