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淮同悦钢板锈蚀和大众七速干式DSG变速器上了央视的3·15晚会,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算新鲜,民间早就闹得沸沸扬扬,媒体也有过不少报道,但事情不在敏感时刻和最牛媒体曝光,厂商和有关部门都装傻充楞,能拖就拖。“3·15”晚会只抓了这两个典型,其余品牌的汽车,有批量出现变速箱漏油的、有批量出现无故熄火的、有批量出现发动机漏油的,厂商还不是一直跟车主耍无赖?
车子出了问题没人管确实让人气愤,但为什么国产汽车会有这么多问题,也值得警惕。
既然江淮汽车和大众汽车这次摊上事儿了,我们就事论事,以这两家厂商为例,说说国产车质量的事儿吧。
江淮同悦轿车出现车身锈蚀,尤其是在车身结构中比较重要的下边梁位置,会像长疮一样由内而外锈穿。这事儿两年前就出现了,当时厂家的解释是,后轮眉处下端有缝隙,使得轮胎涉水后将泥水带入缝隙,留在车体内的水分无法及时排除,就会出现车漆起泡和局部生锈。
车体内进水,当然比较容易锈蚀,但也不至于这么快,这次3·15晚会上披露的记者暗访录像中,厂家的人说出了真正的原因——普通钢板代替了镀锌钢板。看到“镀锌”二字,大众的车主会心地笑了,他们都会背诵大众的宣传语:“双面镀锌钢板、空腔注蜡,12年防锈保证”。采用镀锌钢板,确实是大众公司1982年率先在奥迪100车上应用的,防锈效果奇佳,能保证10年不锈的奥迪车一时身价大涨。现在,采用镀锌钢板已经成了现在轿车常用的防锈技术,当然,成本也要高一些(据说一吨差价在1000元左右,分摊到每辆车上,顶多也就三五百块钱)。对于汽车来说,用不用镀锌板,省的是小钱,差的却是几倍的防腐性能。即使用了普通钢板,一般三五年也没大问题,但江淮运气不好,在设计和制造上有了小小的缺陷,结果早早地就露了馅儿——车子用了几年,锈也就锈了,车主不会太计较,但一两年的新车就锈穿,实在交待不了,于是这事儿就闹大了。
对于一辆几万块钱的轿车来说,区区几百块钱算是小钱,但像江淮汽车这样的自主品牌,与合资车竞争中的主要优势就是价格,这几年,合资厂商纷纷推出廉价车型,搞得自主品牌轿车疲于应付,为降低成本,一时出此下策,实在可悲可叹。
再说说大众的DSG。在合资车竞争大战中,大众汽车最有力的武器就是“T D”,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双离合自动变速器。这个“D”,很早就暴露出问题,但大众却欲罢不能,因为一旦放弃这个招牌动力结合,好不容易得来的竞争优势将化为乌有——不论AT还是CVT自动变速器,大众都不如日系厂商在行,自然吸气发动机技术也不灵光,于是在发现DSG的问题时,大众不是果断断腕,而是选择了赌一把。但正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大众之所以敢在中国赌,而不敢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赌,是因为它认为中国这种新兴市场的车主不“懂”车,有关部门也比较好“运作”,出了问题,瞒天过海也没什么大问题。这种心态,在中国的汽车厂商中比较普遍,江淮换钢板时是这么想的,大众对出问题的DSG不离不弃时也是这么想的,其它汽车厂商,在对汽车偷工减料和减配缩水时也是这么想的。
说到偷工减料,江淮汽车玩儿得未必有大众汽车猛。比如,大众新出品的多款车中,居然把后防撞钢梁给减掉了。后防撞钢梁藏在保险杠外壳之中,即使减掉也不容易被发现,中国的汽车碰撞安全测试中,也没有追尾测试,所以大众就把这个东西给拿下了。再比如,原来的车型都配备四轮盘式刹车,现在有的改成了后轮鼓式;原来的后悬扭转梁挺粗壮,现在换根细一点的;原来布线都要用胶套防护一下,现在简单捆扎一下就交差了。如此种种,无非是想降低成本,这里省一点,那里省一点,零部件上省一点,装配工艺上省一点,一辆便宜的成品车就出台了,在价格战中就会取得优势地位。
上面说到,汽车厂商敢这么干,主要是他们认为中国的车主不懂车。确实,咱们这些车主很多是刚刚买第一辆车,认个牌子就不错了,哪里知道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比如说,咱认大众牌子,以为它的车必然用料扎实、做工优良、童叟无欺,但它居然连后防撞钢梁都不给你装(从大众DSG事件可以看出,不少车主确实对某些品牌存在非理性的迷信,尽管媒体一再质疑,尽管不少车主已经现身说法,但配备DSG的大众汽车依然受到追捧);再比如说,咱觉得车子大一些、级别高一些,用料做工的水准必然会更好,但那些汽车厂商却给咱们“特供”了全面缩水的“便宜的大车”。
相比那些发达国家的车主,中国的车主在汽车知识方面确实比较稚嫩,他们缺乏用车的经验,除了比比车子的尺寸再看看车子的外观内饰,都什么车好、什么车次,难以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这个时候,他们特别认品牌,这个品牌代表豪华、那个品牌代表可靠;合资品质代表品质,自主品牌代表实在……但不论是洋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最终提供给他们的,可能是一个让他们不满和伤心的产品,当你跟汽车厂商交涉时,他们依然蔑视你的汽车消费知识,不管嘴里说得如何冠冕堂皇,潜台词是:傻帽儿,你懂什么,你们只配用这种二三流的车。
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中国的车主不大懂车,但他们绝不是任人欺骗和愚弄的傻瓜,就现在中国汽车的普及速度,车主们的汽车知识的增长速度,比那些汽车厂商想象的要快得多。今年有两个厂商遭到了报应,明年会有更多的厂商咽下坑蒙拐骗的苦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