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原文如下: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今天我仔细阅读,感觉对于目前中美台海较量有特殊的启示。
黔驴之所以“技穷”,最终被吃掉,核心的问题是犯了一战略错误:误判了弱肉强食的大环境,没有意识到老虎吃肉的本性。
老虎吃肉的本性,决定他与驴的和平共处是暂时,生死搏斗才是必然的结局。驴没有意识到这点,就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想出对策、采取措施,只知闷头吃草,就必然走向被吃掉的悲惨结局。
驴在整个与老虎较量的过程中,还犯了三个阶段性的战术错误。驴之所以犯阶段性的战术错误,根源还是前述战略错误造成的;同时,即便驴不犯前述战略错误,犯阶段性的战术错误也是致命的。
战术错误一:驴在互不摸底、局面有利的情况下,没有因势利导、抢先出击、震住老虎。
起初,老虎对驴完全不摸底,甚至在驴叫的时候“大骇”、“远遁”、“甚恐”。此时,驴若能主动出击,也许出击只是虚张声势,也会给虎以更大的心理打击,将极大的保证自己以后安全。
但是,驴只顾吃草了。
战术错误二:驴在局面向不利方向转变时,没有针锋相对,及时制止虎的挑衅,纵容了老虎的挑衅。
虎逐步发现驴“觉无异能”,但是“终不敢搏”,说明虎还是心存忌惮。此时,驴若能利用虎的忌惮心理适度出击,增加老虎的心理压力,则还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一段时间。
但是,驴还是只顾吃草了。
战术错误三:驴在局面恶化的生死关头,没有倾注全力、奋力一搏,让虎看清了驴的本质。
面对虎的不断挑衅,驴怒并且踢了虎,虎反而“因喜”。虎的思路很清楚:对手在“不胜怒”的情况下,仅仅是不伤筋动骨的“蹄之”,显然是“技止此耳”!
假如,驴知道摊牌已不可避免,若能拼尽全力,一蹄子踢在老虎要害上,比如,踢断虎的几根肋骨、踢断老虎的鼻梁、踢掉几颗虎牙,甚至是踢掉虎的“小鸡鸡”,定能把老虎打懵,挫其锐气、撼其斗志,从而挽回不利局面。
遗憾,蠢驴就是蠢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