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白龙 于 2011-6-7 23:55 编辑
总体来说的话,除了第一张猴子的快门速度有些不够,导致有些过曝这种“技术性”失误以外,其他大部分其实都属于成功拍摄(最后一张似乎也有些脱焦),如果你觉得这些照片有什么不太满意的话,那只是画面比较平淡而已。
下面一张一张解析吧。
第一张猴子:

这张照片稍微有些过曝,因为照片信息已经被删了,无法判断你当时相机的设置参数。因为猴子好动,因此对于新手抓拍,也是一件难度不小的拍摄任务,因此,如果你是一个新手,不太建议使用快门优先档(S)或者光圈优先档(A)进行拍摄,推荐使用程序档(P)或者直接使用AUTO自动挡。拍摄动物时,对焦系统也建议设置为连续自动对焦,特别要提到的一点是,很多朋友认为索尼A55有强大的10张/秒连拍,适合拍动物,恰恰不是。索尼A55在10张/秒连拍时,是不能连续自动对焦的,因此建议放在较低一档(5张/秒足矣),每张依然处于自动对焦状态。
以上是技术建议,对于创作的话,这张照片也稍显平淡。猴子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观察它的习性,通过观察,把它拍出“灵性”来,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旦你掌握窍门,也不是件难事。那如何观察呢?猴子同样是群体动物,它们同样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拍摄群体互动时的照片,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以下面这张照片为例:
首先看左下角的小猴子,它在看谁?再看右上角的小猴子,一把架势,也在盯着谁看?而它们的视线,都交汇于中间这只“稳坐钓鱼台“的猴子,它又似乎若有所思? 这样,画面左下和右上的两只好动的猴子与中间静坐的猴子,似乎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呼应。此后,我又加了一个”α你的力量“的logo,那种静坐的猴子正往这儿看呢,于是,观众的视线也会被吸引到logo上。
第二、三张照片合起来一起说吧(偶绝不是偷懒.....)。
这两张照片没有任何技术问题,相机自动曝光准确(第一张相对保守一些),对焦准确。不足之处就是画面没有给人太多”惊喜“,因此显得平庸。(其实这事我也干过,胶片时代,那时候刚刚开放孔雀园,花了3-4卷胶卷拍孔雀。真是一笔昂贵的学费啊~~)
其实孔雀挺难拍的(比荷花还难,荷花好歹不会乱跑,不过它们都是很难再有发挥空间的题材了),非要提出一些建议的话,那我把签名再复制一遍:”用相机对准一个普通的物体,从一个普通的角度,在一个普通的时间,那么你的照片也只能是——普通。为了超越那些满大街的摄影师大军,你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所以,观察很重要,眼光要够犀利,去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美丽。还是用那天一起拍的照片举例好了:
这张照片画面只有羽毛。很多朋友觉得拍照一定要把事情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事物“。因此,要把环境、动物全身像都拍进去。往往交代太多,有时候会失去神秘感,勾不起别人的兴趣(所以马赛克就应运而生了.......  ),同时,纯粹的色彩与纹路表达,也更能突出这张自然界的美感。
第四张:
这张照片也没有太大的技术问题,不足之处,就是构图与视角太正统。主角被放在了画面正中,却又没有一个很特殊的角度。实际上,在拍摄时,索尼提供的索尼A55有一项非常优秀的设计:翻转屏。因此,你大可以尝试采用各种角度进行拍摄,包括贴近水面!
在看这张照片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也是一只水鸟呢?当时就是把相机放在贴近水面的位置拍摄的(感觉还是不够低)。再看看这张吧:
其他补充:
在这里拿我的照片做说明,并不是要凸显自己,一个方面是考虑到同一天同设备更具参考性,另一方面,只是想做一个引子,当然还考虑到引用网上的照片会引起版权问题。
另外,其实要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可以注意以下三点(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观察,用自己的角度去呈现你所看到的不一样的世界。
2、后期,后期二次加工不是错。我曾经和一大堆胶片老愤青一样,强烈抵制后期PS。其实,后期很重要,关键是要有度,太过就不”真实“,或者说不能真实传达你所想表达的意境。
3、学习,大量的看别人拍的照片,尝试去模仿,不要害羞。前段时间很喜欢智障童鞋<叁月>里的P图片风格,因此也故意模仿着拍。当然,还有很多摄影网站可供学习,我经常看新摄影网站,里面有国外很多不错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