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谁屠光了汉民族的血性?
就在上个星期,我第一时间在小熊转发了昆明协警牺牲的新闻报道。熊友们各执一家之言,热议评说此事。牺牲的协警很年轻,很多熊友肯定其事迹,对其报以敬意。英雄逝去,缅怀成为一种追思与祝福。可是在缅怀的追思与祝福之后,是什么呢?
是一个民族民众血性流失的今天,突然出现一个尚且有血性的年轻人,我们突然有些不适应!我们为什么会突然不适应呢?
因为汉民族早已不再是一个有血性、有骨气的民族!
话到此处,看官切莫拍案而起,对我口诛笔伐。请您一定要心平气和,往下细细看来,笔者将为您分析、解释,汉民族为什么成为了充满奴性与麻木的民族。
在秦汉时代,通过之前两周(西周与东周)的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北狄、南蛮、东夷和西胡的民族融合,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而那时候的中华民族,特指汉民族。当时的汉民族,在蛮夷少数民族的眼中,也是“蛮夷”。因为秦汉大大一统王朝,国富民强,汉族军队依托先进的科技,拥有着强悍的战力。
由此,始皇帝命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把匈奴赶出长城以北,收复河套地区。于是乎有了贾谊《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牛B名句。
后来呢?后来秦末乱世,匈奴卷土重来(不是变形金刚系列的卷土重来),重新南下。
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也想相仿秦始皇的功业,亲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准备再次收复河套——结果是邦哥兵困白登山,最后走了匈奴单于(匈奴的CEO)老婆的后门,才得以全身而退,安全返回关中长安。
这就是第一次,致使汉人血性流失的战役。此役后七十年的时间里,任凭匈奴如何“色诱”,汉人无力勃起。
白登之围后七十年,汉武帝喊出了一句挽回汉人血性的政治口号——“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经过多次战争,汉民族的自信与血性,终于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代价下被挽回。
接下来,西汉、东汉王朝又陆续多次与匈奴发生战争,最终匈奴解体,大部分西迁,祸害欧洲去了(感兴趣的,请百度“匈奴王阿提拉”或者“匈奴上帝之鞭”等名词)。剩下的匈奴牧民,也都成了天朝的“顺民”。
时间转啊转,转眼就到了东汉末年的三国乱世(三国历史,大家基本都懂,不懂得请观看电视连续剧唐国强版的《三国演义》,新三国就别看了,看了你会蛋疼)。
三国之后,司马氏得了天下,国号“大晋”。结果,司马家的基因突变,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少数民族政权迎来了“第二春”。汉民族的血性再一次流失就发生在此。
这段时期,就是“五胡乱华”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就是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内,汉民族基本可以被忽略了,因为偷生南国的汉民族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一直无力北伐,偶尔有几个北伐的,都被少数民族打回来了(神马祖狄、神马刘裕,统统有心无力)。
这一次,汉民族又阳痿了将近一百五十年。我滴乖乖,一百五十年啊,难得几次勃起,都有心无力。可见汉民族的血性,流失的不少。
有的朋友看到这里,不禁要笑了:妈的,说那么多,后来没见隋文帝大一统?没见唐太宗牛B的贞观之治?没见蒙元帝国的疆域如何如何辽阔?没见康熙大帝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朋友别心急,你要问的这些神马帝、神马宗、神马祖的,统统不是严格意义的汉人。他们的功绩,是中华民族的功绩,与汉人的血性无关。
隋文帝结束南北朝,建立第二次的大一统王朝(鲜卑族拓跋家族统一北中国,建立魏,史称“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两魏被“北齐”“北周”取代,再后来“北周”灭了“北齐”,再次统一北中国,后来杨坚废了北周宇文氏皇帝,建立“大隋”。我日,这个关系,我都说烦了。)
可他是北周贵族,是汉族、鲜卑族杂交后裔(请百度,百度百科说他是汉族,那是为了给汉民族找自信,这么多代的杂交,能是纯种么?)。
所以神马“开皇之治”的,神马隋炀帝的“功绩”,统统不算汉人血性的功绩。
接下来,说说“大唐”,大唐虽然是我老李家(鄙人姓李,自号“不白”)建立的,但是我不能偏袒它。
有兴趣的继续百度,好好研究下,我大唐太祖高皇帝的血统。又是一个非纯粹的汉人,所以,中华文明最为骄傲的盛唐气象,不是严格意义上汉人勃起创造的(当然,现代史观只说一句——任何历史,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接下来,到了哪儿?到了“弱宋”。老赵家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得了天下,立国大宋。结果呢?北边打不过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西北杀不过党项人,西南砍不死吐蕃人和白族、彝族人。说到这,还要提一提“儿皇帝”石敬瑭,这狗日的汉奸,认契丹耶律德光做爹爹,拱手让出了中原的屏障——幽云十六州,这种典型的汉奸嘴脸,深深的伤害了万千汉族同胞的心,深深打击了汉族同胞自强自信的北伐激情。此事件也间接的扼杀了汉人心中的血性。
话题扯回来,继续说老赵家的“弱宋”。老赵家成为了最牛B的“CEO”,用超乎寻常的管理思维,经营起天下最大的公司。功绩可喜可贺,GDP年年稳居全球五百强之首。正是这样的经济基础,造就了一个国弱民强的帝国,说实话,我很羡慕这样的日子,最起码,社会很和谐,个人很牛B。
接下来,就是那场史无前例的“靖康”了。“靖康之耻”是汉人心中的第一场阵痛,这一次,是汉人血性最为突出的流失。正是在这种“史无前例”的刺激下,汉族军民,雄赳赳气昂昂的勃起了!
岳飞、韩世忠、宗泽等一群名将,带领着“岳家军”“韩家军”“宗家军”,收复女真人夺走的失地,一系列的自卫、北伐战役打出了汉民族当年的雄风。以至于金人发出了“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慨。
只可惜,后来老宋家把公司总部迁到了杭州,新CEO高宗和新的COO秦桧先生,无情的抛弃了那些“革命”的斗士。在强烈刺激下的勃起,昙花一谢,只持续了短短时间,快感有了,血性却没有完全恢复。
没有完全恢复不代表没有恢复。最好的史列就是让蒙古人焦头烂额的灭宋之战。我个人觉得,南宋末年的坚持,成就了汉民族血性的张扬与挥洒。
襄阳的坚持,崖山海战的壮烈,十几万随军的宋民汉人与赵氏小皇帝、孤臣陆秀夫的殉国死节。我们忘不了,也不应该去忘记。说到这里,我脑海里突然浮现的是文天祥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汉人的血性,在崖山这一役,如澎湃的海浪,翻滚、激扬、退却、流失。
五十年的抗蒙战争,汉族人的血性就这么悄悄流逝着。直到一百年后的南京,有一个叫朱重八的草根农民,在奋斗、拼搏,化身帝王之后,在大明宫殿内喊出了一句“驱逐鞑虏,恢复中原”的口号,汉人的血性,又一次得到了重生。
徐达、常遇春的北伐;大明秦王、晋王、燕王、宁王的北伐;大明太宗成祖皇帝的五次亲征。继汉武帝北伐匈奴之后,真正意义上打出了汉族人的血性与汉民族的自豪感。
大明二百六十年,汉民族血性回归的二百六十年。在这里,我想借用当年朱元璋留给朱家子孙的遗训,来诠释大明王朝汉族人的血性,这段话经过当年明月的翻译和整理,是这么说的——“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成祖五次北伐,真正做到了“守国门”的重任。崇祯烈皇帝凄凉的自缢煤山,也尽责的做到了“死社稷”的承诺。晚明、南明之间的岁月,成为了汉族人血性疯狂、没有底线流逝的悲催岁月。
一直以忠臣自许的洪承畴剃发降清,全然不如殉国死节的史可法来的刚烈;
大明厚待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迎鞑子入关,全然不如张献忠麾下迷途知返的李定国为了反清复明而鞠躬尽瘁来的实在;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苛政,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后屠光了汉人残存的血性;
长袍马褂取代了汉族衣冠,汉族人放弃了千年的汉风汉发,为了活下来,奴才般的下跪苟活……
就这么持续了二百年,一个原本血性的民族,渐渐有了奴性。以至于到后来,在八国联军把慈禧老儿赶出北京之后,为了从西安回京的老贼婆,竟然不顾四万万生灵的反对与鄙视,谄媚的对着西洋入侵者唱出了一句——“举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老贼,用满洲人的奴性,代表了中华民族四万万的生灵,奴才般的嘴脸,丢光了泱泱中华最后的自尊与自信。
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奴才思想,催生出了一连串的时代伟人——
孙文先生为了实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梦,弃医从政,救民于水火之中,最终以其一生的奋斗,让中国走向共和,让中华逃出奴性的束缚。
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人的梦,弃医从文,笔杆化作匕首、文字成为武器,最终以其《呐喊》式的文字,叫醒那些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人。
接下来的是八年抗日战争中的烈火热血与冰雨奴颜的并存。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
烈火与热血的战斗,将那些奴性从表象上剔除。当然,有些做惯了奴才的人,依旧做着奴才。
最终,伟大的本朝太祖,人民的领袖MZD同志,在得民心的情况下,赶走了有“天时地利”和美援的J公。于是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无可否认,天朝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确实独立自主的站起来了。
时至今日,我们的人民,确实从表面上将曾经的屈辱与奴颜丢光,社会真正的和谐了,民主了,也平等了!
但是,这种汉人血性千年的流逝,从骨子里磨灭了汉民族的自信与自强,纵观现在的社会,有几个人还有那种《硬汉》系列中的男儿热血?电影终归是电影,个案依旧只是个案。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只希望读过的、了解过的读者朋友,能够从内心深处思考、反思。我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我始终相信鲁迅先生曾经的努力。
文字,可以唤醒沉睡的国民;
文字,可以驱走麻木者内心深处的黑暗;
汉民族的血性,不只是看看新闻里见义勇为者事迹之后的呐喊与叫骂,更多的是自我否定与心灵深处自我救赎的过程。写了这么多,我也累了,累在心间。坚持的,不丢弃。奔三的我们在春城,继续奋斗着努力的活下去。在我们肩膀之上,担负的东西太多太多。
最后有一句李大钊先生说过的话与诸君共勉——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欢迎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版权所有 昆明 云南农大 李不白